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1

[四上]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7 03: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和作者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
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
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 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这句话,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信念        高楼大厦
                         理想                家用电器
温暖               
延河        窑洞土炕——忘不了
        枣园        艰苦奋斗的精神
          追寻      南泥湾
杨家岭        宝塔脊梁——不能丢
                                    春光
                                    光明                  航天飞机
                                    太阳                    电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03: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要。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点:
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要。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检查自学,导入新课。
    (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
   2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
    (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组内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通过学生之间的资料交流,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总结
   1.教师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延河           信念
追寻               枣园        温暖
            南泥湾        光明
    杨家岭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8:00 , Processed in 1.881352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