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回复: 1

[四上] 21.古诗三首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7 0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古诗三首
《出塞》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出塞》,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积累古诗《静夜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
(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 板书设计            
出塞
        明月
        边关       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凉州词》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凉州词》,背诵《凉州词》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
3. 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重点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
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
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
 (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
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对古诗修辞手法的赏析,使学生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3、通过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赏析,使学生明确做人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由《夏日绝句》的赏析方法,延伸到其他的赏析方法,使学生能融会贯通。
教学重点
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诗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阅读、上网等方式,搜集有关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1、播放“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
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你对她有哪些了解,能介绍给大家吗?
 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
 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
二、初读,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朗读,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
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
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
三、再读,了解诗意。
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
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
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
四、品读,悟情入境
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
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慨,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
3、从修辞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人杰”和“鬼雄”……
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就是这样的对比,构成了对偶句,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
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
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千年以前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情景?
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
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像项羽那样……”(师生接读进行语言训练)
3)小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李清照做人的标准,那就是: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让我们读出她豪迈的情怀吧!
4)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诗。
五、研读,融会贯通
1、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人,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
 生自由谈。
2、根据生的回答,相机补充。
3、共同欣赏名言警句,古诗。
六、总结全诗,感情升华
1、你想用哪句名言或诗句来激励自己?
2、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有气节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勤奋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别人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七、知识链接
  屏幕出示,诗歌赏析方法,推荐给大家。
八、板书:
            夏日绝句
           (怀古诗)
            李清照
         生  人杰  有骨气
         死  鬼雄  有气节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0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21、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
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焕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板书课题:出塞
  • 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
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板书:秦 汉
 (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板书:人未还
 (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
 ①学生自由读。
   ②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③同学间互相评读。
   ④想象画面朗读。
   ⑤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2)自由谈谈对“但使”的理解。
(3)抓住“但使”、不教“一词,体会飞将军李广的威武、英雄气概。板书:但使
 (4)小组讨论后,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指名朗读,教师平读。
 (6)学生带着对飞将军的崇拜之情读文。
 (7)教师激情引读。
 (8)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再次朗读体会作者赞颂汉将李广,渴望平息战事的理想和慨叹边将无能,朝廷无能的悲痛。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学生自由组合朗读全诗。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个性,配乐朗读全诗。
3、在教师的引导下试背全诗。
4、观看课件背诵全诗。
五、展开想象,入情练笔。
1、师:人间最难过的是离别亲人,远征战场。作者面对荒凉的关山,举头望月,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你一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用你的笔描绘出当时的悲壮景象好吗?
2、练笔。
3、全班互相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边塞的诗歌,比较、赏读、摘抄下来。
2、结合自己的感受,试创一首古体诗。
七、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出 塞
               秦  人  但  不
               汉  未  使  教 
                  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认2个生字,练习写好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凉州词》
  3、通过读《凉州词》,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品读悟诗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乐曲、课件、边塞诗等。
  学生准备:边塞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教师播放两段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古诗。
 2、学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诗句。
 3、揭示新课,板书课题,读题,解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 初读感知。
    1、读古诗。
 ⑴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⑴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⑶质疑。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相机介绍这句诗的意思。)
   “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4、战士们有哪些苦衷或烦恼? 他们想借酒忘掉什么?
    5、问:这一杯酒喝完了吗?为什么?
    6、如果你是这位战士,出征前你会对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配乐)
    7、面对此请此景,你有什么感受?
    8、练读诗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9、配乐赛读、齐读。
    10背诵。
四、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背诵其它的边塞诗。(略)
  2、教师推介。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桤。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杜甫《兵车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边地多阴风,草木自凄凉。
          ——李益《从军苦乐行》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五、书写巩固。(用钢笔或毛笔书写这首诗)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诗句抄写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用毛笔写一写。
  3、积累其它的边塞诗。
七、板书设计:
                    凉州词
                   (唐)王翰
               马上催残酷
                醉
               几人回?        悲苦
                  
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4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 收集爱国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历史背景。
1、播放《射雕英雄传》片段
 (荡气回肠的音乐,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
2、师导入: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片段,虽然是武侠片,可是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由于金兵大肆入侵中原,北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多少人饱受战争之苦,这其中就有一位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已经了解了一些南宋的历史和李清照的生平,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
3、学生将收集的资料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出来并向大家介绍。
 如学生介绍不完整,可补充:
 李清照:(10841151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著名女词人。她出身于一个具有文化传统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位散文家兼学者,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婚后居汴京,生活幸福。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孤苦伶仃地度过寂寞的晚年。
靖康耻:
   北宋靖康二年,金兵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宋王朝在统治一百多年后宣告灭亡,历史上称这次事变为“靖康之变”百姓觉得这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所以又称“靖康耻”。
   之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作了皇帝,定都临安(今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
  (由于本课涉及的历史背景较复杂,事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并利用多媒体加以介绍,对学生理解全诗大有帮助,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用多媒体出示全诗内容,指导朗读。
1、师导语:在那个国破家亡,风雨飘摇的时代,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沉迷于享乐,不思恢复中原,公元1127年,李清照途经当年项羽自刎的乌江渡口,触发了她痛国伤时的无限感慨,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2、用多媒体出示全诗。
 (在激昂的琵琶声中,毛笔楷书的诗句一一出现,师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3、提问:同学们听出老师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首诗吗?(悲愤、激昂)
 谁来试着读一读?
4、请三、五名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评一评,谁读得好,为什么?
5、全班同学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用多媒体课件,入情入境,一下子将学生带入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因此,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三、分小组讨论,理解诗句含义。
1、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学生讨论后发言: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2、理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讨论后发言: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3、思考讨论:
1)“项羽”是什么人?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人民的不满,各路豪杰纷纷起义抗秦,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消灭秦军主力,立下赫赫战功,秦朝灭亡后,与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兵败亥下,退至乌江渡口。当时,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振旗鼓,项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不肯过江逃生,便下马步战,杀敌数百,负伤十余处,最后从容自刎,时年31岁。
2)读了这段文字,你理解了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吗?
  师小结:是啊!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人中豪杰,就是死,也要做鬼中英雄,而决不屈膝投降。而南宋的那些统治者却在做什么?请同学们再看一段资料。
    (多媒体放一段有关的历史资料)
3)看完这段介绍,你又有何感想?
  师小结:虽然岳飞被害的事情发生在李清照写这首诗之后,但如果李清照知道了这件事也一定会痛骂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首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反映的就是当时中原人民的状况,而另一首诗“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反映的就是当时状况,面对这样的遗民,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
四、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朗读指导。
  师过渡:李清照大声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生接着说“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为什么……”
  (诗句内容较简单,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就能理解诗意,后面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清照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五、总结全诗,朗读升华
1、师总结:是啊!一个封建时代的弱女子竟有如此的爱国情怀,竟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
实在令人佩服。
2、讨论:读了这首诗,你懂得了应当怎样做人?
3、师小结:做人要像李清照那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同学们只有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将来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不会受敌人的欺辱。让我们怀着对李清照的敬仰,让我们抱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信念,再一次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吧!
4、配乐朗读全诗,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
 (在激昂的琵琶曲中,同学们对着大屏幕上的诗句大声朗读,让这首诗的字字句句和李清照的精神永远留在同学们的心中。)
六、作业
1、写一写这首诗的读后感。
2、读一读李清照其他的诗词。
  (在古诗教学中注重“情境交融”,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诗意,更能帮助他们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诗中的意境,激发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7:59 , Processed in 0.734598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