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2|回复: 1

[四上] 10.爬山虎的脚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7 03: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摘抄课文中准确、形象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
   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
   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第10课《爬山虎的脚》。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介绍作者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嫩、隙)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
    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
        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
       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叙述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当堂检测
九、板书设计:
             10、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
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
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轻声朗读。
2.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
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
    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九、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楼主| 发表于 2025-10-7 03: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10、爬山虎的脚
教   学
目   标
  •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    学
重点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 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
    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导入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
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 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
    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介绍作者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 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
    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 学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
    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指名学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
(爬:触+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课后作业,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进行仿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 导入: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
    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
实一个“漾”字。
a.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b.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耐心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把你喜欢的部分抄下来。
2.课外练笔。
  选一种植物,仔细观察,试着用“资料袋”里提供的方法,记录它的变化。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8:18 , Processed in 0.80734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