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3|回复: 0

[三上]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复制链接]

8146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5208
发表于 2025-10-6 03: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7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3个生字 。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学过李白的哪些古诗?(让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简介诗人李白。
3.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理解课题。
二、初读全诗,学习字词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圈出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自学情况,给予评价。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新词。
3.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字中的竖提;字上边的要写得扁些,捺变为点。)
4.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归纳)
(1)中断:指天门山被江水隔断。至:到。回:回旋。相对:互相面对着。出:挺立,一种呼之欲出的动态。孤:单独。日边来:从太阳旁边驶来。
(2)诗意: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由东流到这儿回旋汹涌。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出现在眼前,一叶孤舟从太阳那边驶来。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划分节奏,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让学生自由举手朗读学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3.讨论: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天门山、江水、青山、船、太阳)
(2)如果让你提笔画下这幅美景,你觉得应该体现天门山和江水的什么特点?
(天门山夹江对峙,险峻巍峨;江水碧绿,浩荡的江流被东西两面的天门山夹住,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3)默读古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
四、课堂小结
《望天门山》是李白歌颂祖国名山胜水的诗歌佳作之一,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下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并能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重难点)
一、释题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板书:饮湖上初晴后雨)
2.师:谁能说说诗题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什么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诗题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诗人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正音:潋(liàn)滟(yàn)(教师指导读准多音字
3.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指导读出节奏。
5.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同桌交流班级汇报教师归纳。
(2)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相宜:适合;适宜。
(3)诗意:西湖在天气晴朗时,湖水波光粼粼,显得景色迷人,在山色迷茫的烟雨中更显奇丽。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
三、品读感悟,感受意境
1.感受西湖晴天和下雨时不同形态的美。
(1)诗人是如何描写西湖晴时和雨时的变化的?(提示: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课件出示,结合课件理解潋滟。)
(2)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一个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忽然,下了一阵雨,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提示:空蒙是迷茫的样子。大雨也好,小雨也罢,这阵雨并未浇灭诗人的游兴,用一个词概括雨中的西湖,便是。雨中的西湖真是奇妙无比啊。)
2.理解比喻之妙。
如此美妙的西湖,在诗人眼中,他把西湖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提示: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
四、总结延伸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关于描写西湖美景的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两首,自己读读、背背。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意与意境,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重难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百里洞庭,水天一色,烟水茫茫,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摄人心魄。远望洞庭,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永远是一幅鲜活灵动的天然山水画。
这么美的景色,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呢?一千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见了秋月辉映下的洞庭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佳作。(板书:望洞庭)现在,就让我们追随他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望洞庭》,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2.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遥望:远望。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打磨过的铜镜。比喻月下的湖面虽然平静,但有点朦胧,像没有磨过的铜镜。
3.请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朗读节奏把诗读熟。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境
1.在秋天的夜晚望洞庭湖,会有一种怎样的美感呢?请你们再读读这首诗,好好体味诗中蕴含的美好意境。
2.究竟是哪些景物吸引了诗人刘禹锡呢?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注释,发挥想象。
3.集体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课件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湖光、秋月是怎样吸引诗人刘禹锡的呢?这是怎样的湖水?
(湖光、秋月两相辉映,让诗人沉醉在这独特的宁静温柔之中。清澈而平静的湖水。)
(2)抬起头,我们又看见了一轮怎样的秋月呢?(皎洁的秋月)
师:是啊,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月,这样的月辉映着这样的水,它们已经融为一体了,多么和谐呀!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
(3)为什么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镜子,贴切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安宁温柔。)
师:湖面无风,像一块未磨的镜子,朦朦胧胧,多么宁静啊!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
(4)归纳诗意:清澈明净的湖水与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没有一丝波纹。
课件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诗人远远地望去,那山已不是山,水亦不是水,它们成了白银盘里一青螺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的田螺。这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自由发言)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洞庭湖)青螺又指什么?(君山)
(6)(课件出示)诗人为什么说白银盘里一青螺?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朗读)
(7)归纳诗意:在皓月银辉之下,远远望去,洞庭湖中的君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如同一个银白色的盘子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4.这首诗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意境浓郁的画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感悟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洞庭湖这么美,我们也当一回小诗人或小散文家,来赞一赞洞庭湖,好吗?大家可以用上一些优美的语句,或者生动形象的比喻,还可以发挥奇妙无比的想象,写一首诗或一段话。
[教学板书
17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碧水:开、回
  青山:中断、出
孤帆: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山色晴

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
湖光、秋月——
水平如镜——
银盘、青螺——
想象非凡  意境优美
[教学反思]
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学习字词,给学生创造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把师教生的模式变为师生共同讨论的模式,互相补充的形式,从而充分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5 08:09 , Processed in 0.76027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