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九下] 2 梅岭三章

[复制链接]

7464

主题

224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156
发表于 2025-10-3 08: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梅岭三章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bbb3d6cdf2efca0f31333cd6f1b66be.png
1课时

ca537f735deb80622fd6cd4b20439f3d.png
布置学生完成此处为所用参考书名2课课前预习卡

2388a71f925d76bc4045d25ce23b323c.png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直接介绍作者入新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
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 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
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口译小序介绍背景是为学生后面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做准备。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这三首诗。
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
(1)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

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招集我过去的部下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凶恶残暴的敌人。
(回首征程——过去)
(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
预设

第二首:国内革命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革命者四海为家残酷的战争应当有止境。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国民党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定会实现。
(展望未将来)
设计意图
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四、再读诗歌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1.分析诗中意象。
生自主阅读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其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其不可的决心。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
遍种自由花的情景指打破了反革命势力桎梏和黑暗统治的自由之境也是人们心灵解放、理想实现的欢乐之境。
2.体会诗歌情感。
师:这三首诗各自着重写什么内容?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预设

第一首写作者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难创业的征途,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召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至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写作者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若身死则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以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心国家命运、企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第三首写作者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设计意图
深入品读诗歌分析诗中的意象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五、品读诗歌品味语言艺术
师:这三首诗语言凝练表现出诗人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视死如归、至死不渝的革命品质和共产主义理想必定能实现的坚定革命信念。下面我们一起来思考下面的问题
1.把旌旗十万斩阎罗改为大军十万打阎罗好不好?
预设 不好。旌旗借代大军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形象地表现出军队盛大的气势。力度强速度快写毙敌干脆利落表现出巨大的威力笔力千钧充分展现了作者死后也要奋勇杀敌的决心。大军只有数量而无气势。只是一般的动作太平淡。
2.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字改为字好不好?
预设 不好。表现捷报的多且快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胜利到来之日的景象。则过于舒缓没有这种效果。
3.第二首的四句诗中”“”“三个字起了什么作用?结合这三个字理解各句的深刻含义。
预设 字,从时间和程度上反映了革命战争的漫长、艰苦也流露出一个革命者回顾战斗历程的自豪心情。
表达了无产阶级战士在死亡面前的浩然正气。即使牺牲了也心系国家,坚持革命的信念丝毫不会改变。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光荣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同志、战友的无限希望。
设计意图
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因此本环节着重于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初步把握诗歌主旨。
六、拓展阅读感受革命精神
将课文与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进行比较品味两者在思想精神上的相似之处。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预设 与陈毅一样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有着博大而炙热的胸怀。他怀着救国济世的志向东渡日本求学试图寻求拯救祖国的真理。即使壮志没有实现即使葬身大海而殉国也不失为英雄壮举!这种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献身的革命精神与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所表达出来的是一样的。
结束语:陈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也是博学多才、文武双全的诗人。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正气凛然、刚毅如山、胸襟坦荡的伟人风范。虽然英雄已去但他留下的这些诗篇将一直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让我们满怀敬意再次朗读英雄诗篇!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选择将同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周恩来写的诗歌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深刻感受诗人在诗歌中所传递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七、布置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本课相关练习。

ad29ee9f789cc4cd167c04c3925fa700.png
梅岭三章

487b394b47497ad5313f92e6d4dbb1d0.png

ccf48f05b7bc59720ce7d0e9276351e2.png
本课为自读课文。课文的三首诗在内容上是一个整体但每首诗各有侧重。本课将三首诗横向比较来理清三首诗之间的联系把握各自侧重点又将三首诗纵向比较领会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比较三首诗之间的意象、情感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这三首诗歌的魅力。
品读陈毅的这几首诗重点不在于对词句的细细斟酌而在于感受作者传递出的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和对革命必胜、共产主义理想必将实现的坚定信念。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将其与主题类似的诗歌放在一起比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产阶级革命者们舍生忘死的决心。同时也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提高了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6b55b82a0fe768547859e5225680f333.png
关键能力
如何把握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1)看题目。题目中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看作者。作品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具体化所以要准确理解诗词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就不能脱离作者孤立地臆断。作者的生平、写作风格、思想等等无不影响着作者的情绪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相关背景等。
(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4)看意象。诗歌的创作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注重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因此意象也就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5)看关键。诗词中的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词中的走向。一般来每首诗都有诗眼即诗中最为精练传神的那个字或词。抓住了诗眼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容易把握了。
(6)看典故。古人写诗作词常用典故。精彩的典故以其精练的文字包含深刻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片言只语便能形象地点明历史人物的运筹帷幄寥寥数语便能深刻地揭示人生哲理。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情绪和愿望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求言外之意。所谓借他人之酒杯浇胸中之块是用典的共同特点。鉴赏时应将古人、古事与诗人的现实进行多角度的对比才能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7)看小序、注释。小序、注释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通过看小序、注释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疑难探究
这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但内容上却是一个整体如何把握这三首诗之间的联系?
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追忆往昔”“面对现在”“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首诗之间构成了回环递进的关系酣畅淋漓地抒写出了壮烈情怀。
文学知识

组诗是指由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若干首诗组成的作品。组诗中的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组诗中的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是主题相同也可以是内容相关还可以是空间或时间上的相近。目的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取向上力求全面、透彻地反映事物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组诗以独特的文体特征折射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影响着其他文体在文学发展史中有着特殊的文体学意义。比较著名的组诗有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左思的《咏史八首》、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六首》《饮酒二十首》、杜甫的《秋兴八首》、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22 06:46 , Processed in 0.76188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