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九上] 21 智取生辰纲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740
发表于 1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1智取生辰纲

1704ee062223619d35d5ddca3f2cfc2b.png

0b1fd85037b1eb3eddf98d15a63786b2.png
课题
智取生辰纲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1.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重点)
2.引导学生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难点)
3.引导学生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化营养,陶冶情操,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

3a0ee3770d8a89c81302d0d339a913ea.png




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星象,无不精通。曾在钱塘为官,因与当权者不合,弃官还乡,闭门著述。著有《水浒》。《水浒》又称《水浒传》或《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节,题目是编者加的。大名府梁中书要把十万贯财宝送往东京,给他老丈人蔡京庆贺生日。因梁中书前一年送十万贯金银珠宝给蔡京时,半路被人打劫,这次改派精明能干的杨志押送。但生辰纲还未启运,风声早已传出,刘唐报信,与晁盖商议夺取生辰纲,吴用也加入进来,并推荐阮氏三兄弟入伙,公孙胜也来投奔晁盖,七条好汉欲齐心协力夺取这批金银珠宝,并定下智取之计。课文所选部分就是从杨志上路开始写起的。
文体知识
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它是由宋元时期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讲史说的是历代的兴亡和战争的故事,一般篇幅很长。艺人表演时必须分为若干次才能讲完,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章回体中的一回。在每次讲说前,艺人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是章回体小说回目的起源。
读准字音
(zǎn)  候(yú)  (chēn)  系(ɡān  下(piē)
(sī)  刀(pō)  地(nèn)  自(wù)  得(xǐnɡ)
喃呐呐(nán  (òu)  州(háo)  辩(chěnɡ)  盖(cháo)
zào) wān  望(kuī)  (tuī)  尴尬(ɡān ɡà)
(ɡuō zào)  当(ɡòu)  面面厮(qù)  喏连声(nuò)
辨清字形

52669336f9e13d32bb32c79d0beb4bb8.png
理解词语
端的:真的,确实。干系:责任。
这厮:对人的轻蔑的称呼,相当于这家伙”“这小子一类话。
吹嘘:急促喘气。  恁地:这样,如此。  怨怅:怨恨。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制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兀自:尚且,还。  逞辩:卖弄口舌。
:使人生气。  喏喏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喏喏,应诺声。
勾当:事情。寻思:思索,考虑。  面面厮觑:互相望着发愣。
聒噪:打扰了,麻烦了。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决不改变(多含贬义)。

618ba2a7796a399e9de8a110014fdae0.png

413ffc2a2d5fa21e7374aae245bcc010.png
新课导入
常言道: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意思是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梁山好汉都是有勇无谋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今天我们来学习《智取生辰纲》,领略一下梁山好汉的智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片段中主要涉及到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主要人物:杨志、老都管、虞候、军健、晁盖、吴用、白胜、公孙胜、刘唐、阮氏三兄弟。
主要情节:杨志押送生辰纲,晁盖、吴用等人设计夺取生辰纲。
2.双线结构梳理。
明线:杨志押送金银担——智送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智取
3.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主要矛盾冲突——杨志押送与晁、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
次要矛盾冲突——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故事情节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发生。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没半碗饭时也这般啰唣):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自下冈子去了):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那七个贩枣子的挣不动,说不得):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最后一段):尾声。吴用智取生辰纲。
【品味亮点词语】
1.第③段中,“跳起来喝道”“大骂道”“拿了藤条要打”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运用了动作描写。形象的动作刻画,生动地再现了杨志粗暴、野蛮的个性和急躁的心态,进一步激化了一行人内部的矛盾。
2.第段第一句中“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众军汉眼见贩枣客人吃酒无任何危险,心中渴望吃酒的急切心理。
感悟精彩句子
1.文章开头“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虽是晴明得好,只是酷热难行。”一句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酷热难行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奠定了背景。天热成了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及至解决的一个客观原因,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拿着一条朴刀。”为什么要如此写晁盖等人的出场情况?
这是晁盖等六个人第一次出场,故意摆出了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首先使自己处在暗处,同时也为后文证明酒中无药做足了铺垫。
3.第段中卖酒汉子所说的“不卖了!不卖了!这酒里有蒙汗药在里头!”这句话有何作用呢?
又一次欲擒故纵,故意卖关子,这就彻底让杨志放松了警惕心理,致使他最终上当受骗。
分析主体形象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毋庸置疑是用了,他们使用的体现以下几方面: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此时正是五月半天气”,过了十四五日后(六月初四)“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再次出现“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没有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却早已等候在此,守株待兔,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遮挡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小说中“只见对面松林里影着一个人”一句中的“影着”足以说明问题。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吴用等人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将急于进入松林避暑歇息。晁盖、吴用等人为杨志一行人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好都将进入的“伏击圈”。
3)智用矛盾。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杨志担心生辰纲出事,推迟每天动身时间,让军汉们担着百余斤担子在烈日下行走,还时常用藤条鞭打他们,唯恐在休息时会发生意外,为此军汉们早已怒忿在胸。虞候、老都管同样对杨志有强烈不满,杨志一行内部矛盾已经激化。这就注定在松林中休息时,无人会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矛盾致使的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能说明晁盖等人运用一二两智的高明、得当,此智亦与前两智密切相关。
4)智用计谋。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却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持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2.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杨志并非无。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杨志是个十分精细、警觉且有智谋的押解官
1)智变行辰:杨志在“人家渐少”之后 ,推迟每天动身时间且提前休息(由原来的“五更动身,日中歇息”改为“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他宁可逼迫军汉冒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也要保全生辰纲,无非是怕有人在晨光或暮色中偷袭。六月正午,恐怕歹人也不愿活动。
2)智藏行踪:不多带兵。
3)智选路径:杨志“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表明他选择了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以此来保护生辰纲。
4)智察枣客:杨志在黄泥冈提醒军汉们此地险要,发现刘唐顿生疑心,唯恐白胜酒中有蒙汗药……
以上诸多方面表现了杨志用心、用智良苦,实非常人可比。
3.速读课文,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归纳其性格特点。
1)忠于职守、精明谨慎:如“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
2)急功近利、蛮横粗暴:如“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 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杨志跳起来喝道:‘那里去!且睡了,却理会!’”“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拿了藤条要打。
把握文章主旨
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对杨志与晁盖一行人斗智斗勇的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见识过人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现出晁盖、吴用等英雄的智慧、胆识和力量,反映了官逼民反、乱自上作的历史规律。赞扬了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反抗精神及其斗争智慧。

3a08e52203fcd5943a8e5b20b1f38a87.png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善用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文中关于天热的描写很多,而且写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例如酷热之中,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表现了他的谨慎;而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
2.通过行动和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杨志的精明警惕、粗暴蛮横,吴用等人的足智多谋,无一不是在言行中展示出来的。卖酒人的言行更是妙笔。唱着歌挑酒上山,其轻松之举与众军汉的艰难形成对比。卖酒人的言语分量重:你这客官好不晓事!早是我不卖与你吃,却说出这般没气力的话来!一句话含意丰富,真是妙人妙语。
3.巧用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
文中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表现为押送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不准喝酒与要喝酒的矛盾,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人智取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从全文看,小说无论是对杨志谨慎、精明、蛮横的性格刻画,还是对好汉们足智多谋、团结战斗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的。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通过行动和语言的描写刻画出一位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形象。(1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356278f6c86e50e41ed5fbfca319c2b3.png

f44f25bf37a55757f0a5052077ce9d72.png

2b10a7969116fc42c75606cef8c7d63a.png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81d5abf09a57affb23480ac251dd6b25.png
教学反思
思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且是节选自《水浒传》,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主要内容是关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分析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们充分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发言很踊跃,课堂气氛很好。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对名著的内容还不是很熟悉,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方法指导:
伏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它的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素材积累:
武松打虎创作轶事
施耐庵阅历丰富,治学严谨,写《水浒传》更是一丝不苟。据说,施耐庵写武松打虎这一回时,写来写去都很不满意。正在这时门外烈犬狂吠,他跑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个醉汉与恶狗相斗,只见醉汉左右腾挪,上下跳跃,趁恶狗转身的当儿,飞步蹿上前去,按住恶狗之头,举起右拳,猛击十几下,接着往地上一摔,恶狗滚了几下,就躺着不动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喊打得好。回到屋内,他搬来长凳作老虎,仿照醉汉打狗的架势,跳来跳去,细心揣摩醉汉打狗时的动作及心理,终于写出了武松打虎这一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0:24 , Processed in 0.954778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