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下] 23《马说原创学案(含答案).doc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329
发表于 昨天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
韩愈
一、目的要求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四、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准备:U[来源:学*科*网Z*X*X*K]
自主预习
一、 导入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放录音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要求:明确读音,停顿,语调
四: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对照注释,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做出标记,准备在课堂提问。
    A 解决重点字词
(zhǐ):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两马并驾;  (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  以:因;  称:著称。
   B、字词学习
   1、通假字:
1)食:通,喂养      
2  见:通
3)材:通     
4)邪:通,表示疑问,相当于
   2、古今异义:

3、虚词:
           [来源:Zxxk.Com]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A结构助词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合作交流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探究质疑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    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    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Sì):通,喂;  能:能够;  是:这样;  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见:通,表现; 且:尚且;  等:等同;  安:疑问词,怎么。
3    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4    思考巩固:[来源:学科网ZXXK]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来源:学|科|网]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    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    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精读品析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    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    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    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    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    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    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    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拓展延伸
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08:42 , Processed in 0.80962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