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八下] 9《桃花源记》优秀导学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315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382
发表于 昨天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桃花源记
课文
学习
设想

98ca6d2299d47978446727f572e02478.png
前置
预习
1.大声朗读课文,把你读不的字词写在下面。
2.查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3.摘抄阅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咏荆轲》。
第一课时
学习
目标
1.搜集资料,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
2.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现象。
3.疏通文意,讲述桃源故事。
重难点
重点:目标2,难点:目标3
课堂
流程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目标
认定
2分钟
  • 导入新课:桃源印象
以成语世外桃源来导入课文及作者。
请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教师解说重点。

自主
学习
18分钟
二、理读:桃源故事读通
1.文学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作者大诗人,名,字,自号。出身于破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希望通过仁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远,后因不满当时朝政的黑暗,在任彭泽令不足三个月即辞官归隐,作,自明本志。是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有《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先生传》等。
2.学生朗读全文,注意以下字音及句子的读法。
(    )  然(     )  然(      )    阡陌(       )   
人(    )  (    )   垂(    )    (       )   
(    )  (      )   (     )       (     )
(      )  刘子(   ) 落英缤纷(     )  下(    )
   
   
   
  

3.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溪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仿佛若有光。通人。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阡陌交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还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皆叹不足为外人道也。便扶向路,处处之。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向所迷。欣然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
学生独立完成。
语文组长负责检查落实好。
利用工具书或借助下文注释解

展示
交流
点拨
升华
20分钟
小组合作交流
读懂
4.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在四人小组内译读课文
5.以“桃源”为线索,小组成员分工讲述桃源故事。
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 教师点拨提升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2)一词多义       
寻: 寻向所志 寻找     寻病终   不久 志: 处处志之 做标记              寻向所志   标记  
遂:遂迷 终于
遂与外人间隔 于是,就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先小组合作,找出解决不了的地方提交全班讨论。
根据活动的要求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决定全员或代表展示。
根据教师的点拨做好笔记,注意用双色笔。
在教师点拨下,进一步交流自己的最新发现。

达标
反馈
5分钟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____ , 又名_____ , 字____ , ______(朝代)著名____ 诗人
二、区别下边几个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
 2.妻子邑人   古义:             今义:
 3.无论魏晋   古义:             今义:
 4.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三、翻译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不足为外人道也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四、原文回答
1.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4. 村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五、简答
1.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2.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3.出自本文的成语还有哪些?
生当堂独立完成,检测课堂的学习成果。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 欣赏桃花源的美,感受《桃花源记》的文章之美。
2.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重难点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
课堂
流程
学 习 内 容
学法指导

目标
认定
2分钟
一、复习入。
请齐读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教师解说重点。

自主
学习
15分钟
  • 赏读:“桃源”之美
我从句中读出了桃花源的形式,结合课文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 评读:桃源情结
《桃花源记》中多次暗示桃源是一个虚幻的地方,使桃花源扑朔迷离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桃花源真的存在吗?怎么看待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先独立自学,
然后小组长组织本组全员发言。

展示
交流
  
点拨
升华
23分钟
展示交流
1自由发言赏读 “桃源”之美
2小组交流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小结:这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找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3评读:桃源情结
《桃花源记》中多次暗示桃源是一个虚幻的地方,使桃花源扑朔迷离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桃花源只是陶渊明不满东晋统治和刘裕政权却又无力改变的一种理想社会模式的设计而已。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来看,由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发展到封建社会的私有制,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样看来,陶渊明“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是不能实现  的。但是对于生当乱世的陶渊明们而言,这理想又何尝不是一剂抚慰心灵的良药呢?
4拓展延伸:千百年来,“桃花源”已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衍化成为一种“桃源情结”。在你的积累中有无类似“桃源情结”的诗文片断?明确:
鲁迅《社戏》中对平桥村的描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沈从文《边城》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无人岛……
点拨升华
1.把学生的自由发言整理成“线”,让学生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
美在自然
桃林美 土地美 屋舍美 田池美
桑竹美 阡陌美
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
美在人情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
2. 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这种理想的社会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抗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批判。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  
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要作好点评
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相机点拨,使学生的学习提高到一个层次。

达标
反馈
5分钟
选择以上文章课外阅读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现实•理想•桃源》。
自己尝试艺术表达。
反思
梳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9:31 , Processed in 0.892934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