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下] 19《登勃朗峰》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昨天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登勃朗峰

1.了解文中所写景物、人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
2.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欣赏课文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1bbb3d6cdf2efca0f31333cd6f1b66be.png
1课时

ca537f735deb80622fd6cd4b20439f3d.png
布置学生完成第19课预习

2388a71f925d76bc4045d25ce23b323c.png
一、导入新课
勃朗峰,位于意大利、法国边境,是西欧的最高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这里地势高耸,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山峰雄伟,风光旖旎,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滑雪、登山。今天,让我们随着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游览勃朗峰,感受作者笔下的奇景奇事。
(板书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2.扫清字词障碍
3.理清游踪
师: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请同学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的脚步去细读课文,勾画表示地点转换的词句,理清作者的游踪。
预设 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旅馆。
4.概括内容
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和文章内容,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

温馨提示:
(1)游记中的所见,通常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2)可以从作者所见之景和所遇之人、事及其特点来把握作者的见闻感受。
预设(1)所见之景及特点:马蒂尼阿冉提村:一路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沿途风景(美不胜收)。勃朗峰:白雪穹顶(独踞苍穹);周围群峰(奇形怪状);峰巅云彩(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洁白轻薄)。
(2)所见之人、事及特点:车夫:驾前纵饮;自封车夫之王;一路颠簸,不改其色(自信、狂妄、热情、洒脱)。车夫朋友:自勃朗队长(自信、狂妄、热情)。
     (3)作者感受:骑骡乘车的游客可怜可悯。峰巅的云彩像肥皂泡一样美丽精致又短暂。③“我们超过其他游客先到达旅馆,感觉遇到车夫之王很幸运。
5.划分层次
      师:我们用勾画关键词句的方式感知了这篇游记的主要内容,那么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运用的表达方式,将文章分为两部分。
预设第一部分(第16段):上山行走,描写山中奇景。
第二部分(第711段):下山乘车,叙述奇人奇事。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紧扣游记的三要素进行阅读,以快速把握文章内容,锻炼阅读游记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做好准备。
三、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赏析散文笔法
作者在旅途中不仅欣赏到了奇美风光,也看到了奇人奇事。文章的上山部分与《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一样都是运用散文笔法,形象生动地描绘山中奇景。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散文笔法来描写勃朗峰之景的,并做好批注。

温馨提示
可以从观察视角、感官描写、对比衬托、修辞手法、简笔勾勒、浓墨重彩等角度品析。
(学生交流批注情况)
预设(1)观察视角: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表现勃朗峰的壮美之景。
俯瞰峡谷远望勃朗峰登上勃朗峰望群峰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
(2)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用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人们爬山时出现的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表现勃朗峰威严的王者之风。(化静为动)
(3)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将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塔糖,形象地写出勃朗峰周围的山峰奇形怪状、陡峭险峻的特点,既展现了群峰插天的景观,又烘托了勃朗峰的雄伟壮观,尽显大自然的奇伟力量。(感官描写、比喻手法)
    (4)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勃朗峰的云彩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表现勃朗峰景观如梦似幻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勃朗峰的赞美之情。(联想、比喻手法)
2.赏析小说笔法
上山部分中,作者综合运用各种手法描写景物,突出勃朗峰的雄奇壮美。下半部分则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有趣的旅行、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运用小说笔法叙写奇人奇事,并做好批注。

温馨提示
可以从情节设置、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角度进行品析。
(学生交流批注情况)
  预设1)情节设置:我们因美餐一顿而落于人后能否先至?车夫驾前纵饮,一路颠簸,能否安全到达?最后将两重悬念一起揭开,读来引人入胜。
(2)语言描写:①“不必为此烦恼……你看着吧! 写出了车夫之王自信洒脱、为人热情、乐于与人交谈、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②“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写出了勃朗队长的自信、热情,与车夫之王互相映衬,集中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言行之,带有漫画式的特点。
(3)神态描写:出发前把握十足;途中飞速行车时神情威严;险遭不测时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写出了车夫之王高超的驾车本领,飞速行车时的镇定从容以及关心他人的特点。
(4)环境描写: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通过写路面的不平整、行车的惊险,反衬车夫之王的气定神闲,突出车夫之王驾车技术的高超。
(此环节鼓励学生畅谈阅读体验,不必求全责备。)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分上山下山两部分赏析作者笔下的奇景、奇人奇事,体会勃朗峰的雄奇壮美,体会车夫之王的自信、积极、乐观,从而体会文章运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效果。同时也启发学生学习游记写作多种笔法结合的方法。
师小结:本文运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融描绘山中奇景与叙述奇人奇事为一体:黑首道上风景奇美,勃朗峰主峰奇伟,旁边的群峰奇险,峰巅云朵奇幻,赶车的车夫是奇人,乘车的经历堪称奇遇。全文都扣着来写,意脉相通、连为一体,使幽默风趣的车夫的奇异与勃朗峰的奇美相得益彰。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的奇妙之处不只是写法,还有作者的语言风格。翻译家高健这样评价马克·吐温:流贯和渗透在他全部作品的基调则是他那极度夸张的讽刺艺术和饱含哲理意味的爽朗的幽默。跳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有趣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幽默效果。
(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老师适时指导、点评。)
预设 (1)他说他爬山的次数比谁都多——47次——而他兄弟只有37次。除他外,他兄弟是世上最佳的向导——可他自己,对了,请别忘了——他是勃朗队长”——这个尊号是非他莫属的。
    突出细节:车夫之王那夸诞、重复的话语内容和酒意十足的说话方式,写了整整一段,还插入说的却是德语——但标点系统毫无两样这样一个滑稽的小插曲,幽默的效果就自然产生了。
(2)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子背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制造反差:将徒步而行的我们的自由自在与骑骡乘车者的为物所役进行对比,形成一种带有揶揄的幽默效果。
(3)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让他在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反常归因:经历不测之险却平安迅速地到达目的地,一般人的感觉应该是幸运,作者的表述却是幸亏”——幸亏车王在驾车之前喝得酒气醺醺,他才能那样不顾一切地飞驰。这样不合常理的归因,带着感叹,也带有玩笑的色彩。
师小结:作者用漫画式的手法表现车王勃朗队长,把这两个人写得颇为可笑,但车王的奇言奇行是建立在他高超的驾车技巧和对路况的充分把握的基础上的,他并非嗜酒莽撞、荒诞可笑,实是自信、热情、洒脱;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同样自信而热情。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两个人的欣赏之意,是因为他们表现出的对待生活、对待自我的态度与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有许多契合之处。
【设计意图】
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从幽默的语言入手,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并归纳产生这种效果的方法,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
五、总结存储
1.教师总结
作者在文中讥讽那些骑骡乘车的游人,是因为他们的本意是雇佣车马为己所用,却反被车马所限制,从而丧失了游山玩水的自由。从文中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幽默、坦率的个性和积极、乐观、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对普通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注。他警惕甚至批评生活中过于文明化、过分优雅的东西,赞同富有活力、简单自由的生活理念。透露出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好奇心与幽默感,体现出一种虽有些粗粝却随性豪放的姿态。
2.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马克·吐温的《傻子出国记》中关于法国铁路和威尼斯的篇章,并写下读后感。

ad29ee9f789cc4cd167c04c3925fa700.png

863ea1590daadb452feb0f7e5c7659a6.png

ccf48f05b7bc59720ce7d0e9276351e2.png
本课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设计中首先引导学生学习阅读游记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最后布置课外阅读,进行独立自主的阅读、赏析。学生有法可用,自主阅读就不会流于形式。
    本单元是游记单元。本课教学设计紧扣单元目标,突出游记的文体特点和文学素养两条线:把握游记要素,熟悉游记写法;揣摩品味语言,领会独特风格。尤其重视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作者采用散文笔法描写山中奇景和运用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的戏剧效果,也为后面游记写作中如何丰富文章的内容做好铺垫。

6b55b82a0fe768547859e5225680f333.png
资料链接
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马克·吐温作为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的内容涵盖社会现实的方方面面。他早期的作品幽默诙谐、轻快调笑。随着生活阅历加深,马克·吐温对美国表面繁荣掩盖下的社会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他开始在作品中探讨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这个时期是马克·吐温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在继续观察社会的基础上加深对美国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时期,尖锐的讽刺和无情的揭露是这一时期其作品的主要特点。其作品的基调也由早期的幽默乐观转为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笔锋更加犀利,讽刺更加激烈,幽默讽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强了。作品生活画面的广阔和人物形象的确立,反映了作者艺术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为丰富多彩。
疑难探究
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这样写有何妙处?
    肥皂泡是作者由峰巅的云彩引发的联想。人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肥皂泡能够摄入各种景物,而且只要人的视点稍加变换,肥皂泡中的景物形态就会发生相当大的变化,而肥皂泡本身在阳光下也呈现出七彩光华。这与课文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这一段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写景,其实也是对景物描写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诉诸读者的生活经验,留下了比较大的自主想象空间。
肥皂泡,更重要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感慨。峰巅云朵那亦幻亦真的光影、色彩、形状,美丽异常,却也变化无定,瞬息即逝,就像那最美丽最精致却又随时会破裂的肥皂泡。基于此,作者做了一个奇妙的设想:假如世上只有一个肥皂泡,其价值会是多少呢?其潜在的感慨可以这么理解:至精至美者,往往不能长久,因而尤足珍视。这是作者由眼前景物得来的感悟,同样也是对景物之美的高度赞赏。作者的情感与遐思都借肥皂泡来表达,既含蓄又富有意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34 , Processed in 0.711387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