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上] 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学目标】
1.把握诗词大意,背诵古诗词,学习鉴赏宋词的技巧。
2.感受宋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第13课我们学习了五首唐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宋词,一起来感受飞扬着轻灵,蹁跹着缠绵,氤氲着温柔的宋词之美。
浣溪沙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宰相词人之称。其词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工巧凝练,意境清新,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多描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诗酒悠游、离愁别绪,反映富贵、闲适的生活。今有《珠玉词》存世。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晏殊生于承平之时,少年得志,后官至宰相,政事之外,过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诗酒消遣。这样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决定了他的诗词作品如珠似玉,温润秀洁,字里行间只有些许淡淡的闲愁。本词所抒发的就是悼惜残春之感。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作者,让学生对词人和作词背景有了一个初步印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词意把握词人的情感。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浣溪沙》同桌互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师指导:诵读时应有婉转低吟的语气,读起来有种淡淡的忧伤。阅读时要抓住”“”“”“”“”“”“”“落去”“”“等仄音来读,这样整体的韵律感就出来了。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词作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词作内容,为下文理解诗人情志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词人之意
设问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
预设  选了酒、亭台、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来写。
设问2:词人借助这些景物,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预设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新词一曲,清酒一杯,孤单冷寂。新词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细腻心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花落是伤春,流露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燕来则传达出看到旧识重来的欣喜。惋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中,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
小园香径独徘徊。(字写出了词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词人生出无限的悲凉。徘徊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留恋和对年华易逝、美好不再的怅惘、伤感及孤独寂寞之情。)
设问3: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预设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设问4: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请你找出其中的一个例子,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预设  对比。好处:是唱新词,是饮酒唱词时的环境——旧亭台,新词与旧景对比,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怅惘情思。对比。好处:是花落去,是燕归来,”“对比,增加了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师小结:这首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根本原因在于情中有思。本词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景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的问题。词中含蓄地涉及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也让读者更加感到时间的宝贵,从而想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抓取关键词句来理解词人的情感。更有的放矢,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
【板书设计】

eff510fac194e0bfe48f8e953a9150f0.png
采桑子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导者。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等。
2.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便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晚年辞官后,欧阳修得以如愿归居颍州。他或结伴同游,或乘兴独往,经常徜徉于画船洲渚,充分领略了颍州的山水风光,把颍州西湖风物之美和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诉诸笔端,写成了《采桑子》十首,歌咏颍州西湖美景,抒发恬淡安适的情怀。这首词是十首词中的第一首。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熟悉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前先给出作者的有关情况和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采桑子》同桌互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抽查朗读自由诵读。
教师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阅读。预设  诵读时应怀着美好的心境、惬意的情怀阅读,读出恬淡、闲适、愉悦之情。读西湖好”“处处随”“琉璃滑”“掠岸飞等时,末字要稍拖长音。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提示:阅读要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心境。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在美读中与文本对话,感知词作的韵律和节奏,引发共鸣,为下文理解词人情志做铺垫。
三、品读,读出西湖之美
设问1:请同学们找出并概括词人描绘的有关西湖的几幅图画。
预设  共描绘了四幅图画:春水碧绿,流转绵延图;长堤芳草,笙歌隐现图;水面无风,光滑如镜图;船动不觉,沙鸟惊飞图。
设问2:词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西湖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  词人从视觉、听觉(绿水逶迤——视觉;隐隐笙歌——听觉;微动涟漪——视觉)的角度对西湖进行了描写,营造出了西湖一片安谧、恬静的氛围。
设问3:请同学们美读词作,谈谈词人还运用了哪些技法来表情达意。
预设  直抒胸臆:词作第一句话中西湖好是词眼,直抒胸臆,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动静结合:如风平浪静,湖面如镜,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
师小结:这首词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词中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的风景。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词人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品读进而理解词作蕴含的情感和表情达意的手法。采用设问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品味词作。
【板书设计】

d60492bc48bcba5a93efb33ab2b8192c.png
相见欢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1.读晓文题
相见欢是词牌名,不是标题。
2.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人并称为洛中八俊。其词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多写隐居生活的闲适放浪;南渡后,也有感怀、愤激之作。今存词集《樵歌》。
3.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靖康年间11261127,金兵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押解北上,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总算获得暂时的喘息机会。这首词就是他客居金陵时,登上金陵城西门城楼时所写。
【设计意图】学习之初即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把握词作的思想感情。
二、读通,感知词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相见欢》同桌互读感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通过抽查朗读,发现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阅读。
(3)学生按照指导再读词作,进一步体会语气和节奏。
2.读懂诗词大意
(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并质疑。
(2)小组交流并释疑。
3.读出意境画面
感知词作内容后,再次诵读体会,更能读出情味。边读边体味边体味边想象,尝试还原词句呈现的画面想象词人当时的情态。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知内容,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为下文理解词人情志做铺垫。
三、品读,揣摩诗人之意
1.把握感情
设问:古人登楼或登高,常多感慨,词中哪一句是作者的感慨
预设  几时收?
追问:悲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提示:可通过抓关键词的形式来判断)
预设  景:清秋、夕阳垂地、悲风。事:中原乱、簪缨散、吹泪过扬州。
师小结: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回望故乡,满眼萧条悲愤之情油然而生。2.品析词句
(1)品析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中夕阳垂地的表达效果。
预设  夕阳垂地指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这种情景,让人联想起南宋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现状,也为全词奠定了苍凉感伤的感情基调。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簪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三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簪缨代指达官贵人。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直抒胸臆,抒发了悲痛、愤慨之情,也有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3)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预设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一个字,注入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师小结:从下片品味情感,词人身在金陵,心赴扬州;出发点在金陵,落脚点在扬州。这看似是词人对扬州的无限关切,实则是词人对国家的无限热爱。这首词传达出词人深沉的亡国之痛,这其中蕴含着词人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亡国之悲爱国之心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无限的悲慨,这不仅是个人的身世之悲,更是家国之悲、时代之悲。
【设计意图】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理解词人登高的意图;然后让学生抓住意象,品析词句,进而理解感情。这样步步推进,学生便能轻松感知词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0be7649f4c5a3285ab3acf73326439a3.png
如梦令
一、知人论世,走近词人
背景介绍
课件出示: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词人当时生活稳定幸福,时常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设计意图】介绍词作背景,有助于理解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更好地把握情感。
二、美读,感知词作内容
1.读顺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如梦令》同桌互读知词的韵律特点,小组评读。
(2)自由诵读,抽查朗读。
针对学生朗读的问题,教师进一步指导朗读:
语气:欢快、喜悦。
韵脚:关注暮、路、处、渡、鹭,韵母都是u
重音指导:强调喝酒的地点要突出溪亭
强调喝酒的时间要突出日暮
强调喝醉酒本身要突出沉醉
2.读懂诗词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这首词的大意。
关注:溪亭、兴尽、藕花。
师:何为常记
预设  常记就是常常记起。
追问:什么事让她常常想起、念念不忘?
预设  呼朋引伴,聚会喝酒。
3.美读全词,想象画面
学生再读词作,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力争在头脑中想象出画面,融入意境。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词作的韵律和节奏,读出情味。并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词作内容,想象画面,为下文理解词人情怀做铺垫。
三、品读,感悟词人情怀
1.品读
设问1:再次默读词作。想一想:这首词是围绕哪一个字来写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预设  字。表现: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
设问2:词人因何而
预设  因美酒和美景而
设问3:除了美景、美酒,还有什么会让李清照
预设  还有词人和自己的伙伴在一起的那种美好情谊,对年轻时那些美好生活的回忆,都让她深深陶醉。
师小结:李清照的既是酒醉更是陶醉。其实不管也好,也罢,也好,还是也好,作者是字字如金。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因为,所以常常记得。
2.品字悟情
设问1:如何理解两个争渡表达出的情感?
预设  两个争渡,表现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沙洲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设问2: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字的妙处。
预设  字既暗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了停栖在小洲上的水鸟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3.对比悟情
设问:本词和《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预设  本词:这首词写的是悠闲的生活,在词人的眼中景物都是美好的,词人通过一段美丽的回忆表达了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词人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反映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
【设计意图】字入手,切入词作,探寻词人的原因,这样便于引导学生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情感。另外,通过与《渔家傲》的对比,既勾连了旧知识,又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了作者作品的风格。
【板书设计】

9d3a71022c3cc316edc754d68bd0218e.png
【设计亮点】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语速来诵读,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感。其次,在鉴赏诗词时,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来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诗情。然后通过内容分析,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34 , Processed in 1.476463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