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回复: 0

[八上] 22《孟子》三章(名师教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010
发表于 前天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单元集体备课

06a904064db4b0fb33911459dc457ea6.png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它们或以睿智雄辩论述人生理想与担当,或以奇特想象寄寓不凡的追求,或以生动事迹彰显人物品格,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潜移默化,形成自己的品格。
其中,《〈孟子〉三章》展现了孟子的品格和志趣,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愚公移山》叙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终于感动了天帝,移山成功的故事。我们从中能够感受到愚公的聪明智慧,坚忍执着。《周亚夫军细柳》叙述汉文帝在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军营劳军的故事,刻画出了一个治军严明、刚正不阿的真将军形象。《诗词五首》分别表现了陶渊明、杜甫、李贺、杜牧和李清照不同的志趣、情怀,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格。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预习,落实预习中提出的要求,包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查找相关资料等;重视诵读,把诵读作为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重视古今的沟通,让学生明确诗文传达出的思想与精神。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重视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教学写作部分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教学综合性学习部分时,要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并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以此展开活动。让同学们既有思想认识的提升,又有语文素养的多方面训练。

d7ab54f08d3b51c1dcd872c772d28575.png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22.《孟子》三章
3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阅读古诗文的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3.带领学生阅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4.引导学生在不同场合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写作中能够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5.带领学生了解文化遗产的有关内容,关注身边的文化遗产。
6.要求学生注重课外古诗词的积累与运用。
23.愚公移山
2

24.周亚夫军细柳
2
25.诗词五首
3
写作
表达要得体
1
综合性学习
身边的文化遗产
1
课外古诗词诵读
22《孟子》三章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3.理解文章的内涵,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3.体会孟子说理论证的特点,品味对举、排比等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得人心者得天下。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板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设计意图】由孟子的观点引入对本学期第一课的回顾,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预学展示
1.作者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文章气势充沛、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事论理雄辩有力。
2.作品简介
课件出示: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有关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其特点包括: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设计意图】文学常识用屏显的形式出现,意在巩固学生的自学效果。
三、合作探究
1.熟读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译读课文
(1)译读课文天时不如地利……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物质条件的优势)。
人和: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围。
(2)译读课文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部分内容,把握文意。
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课件出示: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
域:限制。
固:巩固。
威: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3.品读文章
师: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设问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预设  中心论点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补充: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这个条件,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设问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预设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首先选取攻战的例子,从进攻的一方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接着同样选攻战的例子,从防守的一方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证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设问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预设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设问4:文章第5、6、7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预设  (1)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如人和。(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失道者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四、当堂检测
师: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生交流讨论)
预设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增强学生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板书设计】

99605364a57c3246391b03325b9175da.png
第2课时
富贵不能淫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妾妇之道大丈夫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板书:富贵不能淫)
二、预习检测
1.检测字词
1注音。
公孙yǎn      丈夫之ɡuàn      富贵不能yín
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通假字:
往之家(,你)
词类活用:
丈夫之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
威武不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
【设计意图】以检测的形式,督促学生的课下学习。要求落实到纸面上,正确率要求百分之百。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方法指导: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在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三、合作探究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浅析文章
设问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预设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设问2: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预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理清思路
设问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预设  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
设问2:第2段可分几层,其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预设  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妾妇之道也,内容为反驳景春的观点,公孙衍、张仪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驳论)第二层为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内容为正面提出何谓大丈夫。(立论)
设问3: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
预设  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理解深层含义,加强背诵。
3.深层探究
设问1: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预设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设问2: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预设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主上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设问3: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预设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四、当堂检测
师: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预设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设计意图】体会孟子思想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之道的内涵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板书设计】

6a27cc05d396fc830cb5a6b309302d28.png
第3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时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排比的修辞手法,理解文章内容。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层层推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更是千古名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预习检测
1.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通假字:
益其所不能(,增加)
困于心,于虑(,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士(,辅佐)
词类活用:
人恒(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2.自由诵读课文,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设计意图】此处指导学生需注意重点词语和朗读停顿。
三、合作探究
设问1: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部分有什么作用?
预设  文章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受艰苦的磨炼之后,显露出不同于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同时,这一排比句式的运用,也使文章读来气势逼人,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
设问2:作者列举这六个人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预设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做铺垫。
设问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预设  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设问4:说说文章是如何层层推理展开论证的。
预设  文章开头先列举事例,提出担当重责的人才都必须先经过艰苦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由个人推论到治国,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列举大量事实、层层推理的基础上,在结尾处概括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层层推理的特色。
四、当堂检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请根据查找的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并说说你的看法。
1.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2.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
3.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生交流讨论,举手发言)
师小结: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上进心。学习了本文,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境。
板书设计

cc810bee73a2de9d2c3d62f425116491.png
【设计亮点】
本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把握文章观点和论证思路,品味句式的表达效果,理解文章内涵三个方面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章内容;然后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节奏,体会作者说理的特点;最后提出设问,由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获得启示。

6da14fd275ee37f9af55757ed92ff4e8.png
资料链接
结合文本赏析孟子文章特点
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作者没有直接批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言,阐明妾妇之道,进而指出大丈夫之道,由此有力地批驳了对方的观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是全文论证的重点,论证方法是先举事例,归纳出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由个人上升到国家,是对死于安乐的论证说明。这样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层层推进,逻辑严密,论证有力,极具说服力。
2.多用排比句,说理更有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在叙述事例、阐述事理时,巧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语气强烈,气势奔放,说理性强。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连用四个双重否定句构成排比,极言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优势,使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极具说服力。
《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对大丈夫的行为操守进行了诠释,使大丈夫的形象深入人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句式整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又为中心论点提供了足够的事实论据。
素养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富贵是人们所羡慕的,但我们不能因贪求富贵而丧失本性;贫贱时要坚定意志,在诱惑面前要能不忘初心,不轻易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在贫贱中奋起;在权势面前不卑不亢,不向恶势力摧眉折腰,坚持高尚的情操,不屈不挠,才能有所成就。能够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能算得上是大丈夫,才算得上是个纯粹的人。
适用话题:修身养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3:35 , Processed in 2.140919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