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八上] 12 与朱元思书(名师教案)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315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9382
发表于 前天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根据阅读提示和注释整体把握文意,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品味奇山异水,把握作者笔下景物的突出特征,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的审美情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大屏幕展示富春江山水美景视频)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富有神奇的魅力,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元代的李桓曰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与朱元思书》,跟着吴均一起游览富春江……
(板书:与朱元思书 吴均)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手段引入课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检查预习,诵读美文
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背景链接栏目)
2.仿例诵读
听配乐示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听清句子的停顿。同学们仿照示读放声自由朗读。
(1)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
碧(piǎo)         急(tuān)          岸高山(jiā
轩邈(xuān miǎo)    泠作响(línɡ      嘤成韵(yīnɡ
飞(yuān)         天(lì            谷忘反(kuī
上蔽(kē       有时日(jiàn)
(2)读出节拍。
师点拨:这篇骈文基本上由对偶句和四字句组成,读时要注意它的节奏,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有时我们可通过它的音节读出有些句子对偶的特点,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等。
(3)读出韵味。
本文多用四字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文章节奏,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做铺垫。
三、以言带言,疏通文意
借助注解和相关资料把课文通顺地译成现代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重点强调下列句子的翻译。
课件出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文: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设计意图】重点语句检测,看学生对课文的翻译是否准确到位。
四、品水析山,分析手法
1.品奇山异水
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本文的总体结构。
预设  本文是按照的结构来写的。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师:说到奇山异水,文中的哪一部分写异水?这水又异在何处呢?
(生交流讨论,点生作答)
预设  第2段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浅青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说明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四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
师:文中哪一部分写奇山?这山又奇在何处?
(生交流讨论,点生作答)
预设  第3段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反衬山之,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形)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凄切的蝉声、凄异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寓视于听,以动写静。(声)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文章的补充,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以突出作者的喜不自胜、流连忘返。可见山之奇。(色)
2.析写作手法
师:本文从视觉和听觉方面写景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交流回答,师小结)
预设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声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视觉: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为我们描绘出在这个广阔背景下的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了富春江江水随山形而曲折变化,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师:本文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请你简要说明。
预设  详写,略写。写山水动静结合又有变化。写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品读文中山水之美景。先逐步分析奇山”“异水的特征,再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大大降低了学生品读的难度,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文章内容。
五、由景到情,知人论世
这是一封书信,写的是山水美景。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从作者只言片语的议论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生讨论作答,师引导小结)预设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表现了作者醉心于大自然的闲适、怡然自得。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作者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感情也得到了升华,山水的美荡涤了身上所有世俗的尘埃,所有的争名夺利和忧愁烦恼全部烟消云散。由景生情,因景明志,这是作者心弦上弹奏出的心音、情韵,既从侧面衬托出富春江山水的巨大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
师小结:六朝山水画家宗炳认为,观山水的目的在于澄怀观道,澄怀方能观道,观道适以澄怀。本文作者以澄澈空明的心境来看待山水世事,内心便映照出自然的情韵,自己也就有了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追求自由、寄情山水、避世退隐的情趣。
板书设计

df127c604991ee12b5ab18bc7487c77c.png
【设计亮点】
这篇课文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文中蕴含着大量美的资源,如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把品味写景的佳词妙句,体会作者的志趣作为本课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以为激发兴趣的前提,以为激发兴趣的手段,以为激发兴趣的因素。通过阅读,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的美的文章中去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诱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6da14fd275ee37f9af55757ed92ff4e8.png
资料链接
吴均体
吴均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他自小好学而又才智出众,但家世寒贱,性格耿直。在门阀制度相当严格的南朝梁,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想要在政治上得到重用,着实不易,再加上他性格直来直去,口无遮拦,更是会四处碰壁。所幸的是,起先著名文史学家沈约看中了吴均的文章,颇相称赏。接着,吴均得到了刺史柳恽的赏识,提拔他当了郡主簿,常在一起赋诗答对。他的诗文清拔有古气,自成一家,时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
书信内容为何是山水游记
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和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情趣高雅之士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在书信中描画山水,寄托情志,成为好友间交流的一种流行方式,文人们通过书信内敛地表露自己的人生取向,他们的文学经历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与施从事书》和《与顾章书》,以及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皆是如此。
素养提升
赏析《与朱元思书》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都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如描写富春江景色的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寄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的形式构建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6.语言美。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骈散相间,别有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美读背诵法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俯视碧水,突出静谧的秀丽美与飞动的雄奇美;仰望青山,突出山势之奇、山音之奇、山意之奇、山林之奇。
疑难突破
本文的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精妙之语,也有人认为是画蛇添足,你认为呢?
探究1:仔细咀嚼,方觉其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照应了前面对寒树的描写。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绾接文章开头两句,总揽经纬,悠然而止。
探究2:文章至窥谷忘反本该是个圆满结局了,但结尾却接着写了下去。从内容上看,这一句是写树,写山间的荫翳,同样很有意境,但在结尾出现,却有突兀之感,似无着落。从文中景与情的关系看,鸢飞戾天句已是对前文之景最好的总结与回应,景与情已融为一体,而结尾的出现,有悖于人们的认识和思维规律,不被人接受也在情理之中。
阅读推荐
吴均《与施从事书》
吴均《与顾章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9:28 , Processed in 0.73634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