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的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齐读课题)
|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内容
1.播放课文录音,师生齐齐静心聆听。
2.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记叙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真挚无私的爱。
3.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围绕着“我”和母亲写了几件事?
|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秋天的怀念》一文感人至深,课文的录音如泣如诉,再配上音乐的渲染,让文本与师生内心情感共生。“静心聆听”给师生带来的定然是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礼。
|
☞目标导学二: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的“我”双腿瘫痪后,脾气怎样?体现在哪里?
脾气暴躁无常。表现为:
2.面对这样的儿子,母亲又是怎样做的呢?你觉得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的动静;
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慈爱,宽容,善良,乐观,坚强。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描写,品味伟大母爱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的动静。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神态描写。母亲“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悄悄”写出了母亲动作之轻,怕打扰“我”,对儿子的理解,为儿子伤心,突出了母亲的细心;“偷偷”写出了母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注, 表现了母亲的慈爱;眼边“红红”表现了母亲强忍着内心的悲伤,母亲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2·1·c·n·j·y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忍”三个动词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痛苦心情,表现出母爱的坚定、执着和生死相依。【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已病入膏肓;“央求”表现出母亲的执着。
(4)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
表现了母亲心中十分地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 ‖学法指导‖
概括人物形象,一是分析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句子进行分析;二是剖析与人物有关的典型事例;三是直接引用作者的评价。
‖教学提示‖
这篇文章所折射出的母爱是深沉而丰厚的,学生深刻地体会母爱的伟大颇有难度。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
|
三、板书设计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母亲央求 “我” 去看花、 母爱伟大
母亲的临终嘱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