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选必中] 【特级教师课堂】《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教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740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感受本文语言特色,体会重要句段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论证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核心观点,理解文章思路严谨、说理辩证的特点,提升整体把握文本和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  鉴赏文章的论证美和语言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作用,理性思考分析一些社会现象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层次,分析论证特色。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核心观点
教学方法  圈点勾划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因事说人
  • 导入新课
  • “第二小提琴手”:在一支交响乐队中,小提琴手常分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相比于第一小提琴手的光鲜夺目,第二小提琴手总是以伴奏的身份出现。他们坐在舞台最不起眼的角落里,做着最不起眼的事,却能让整支乐曲呈现出完美的状态。现实中,完成一项工作就像演奏交响乐,也都有“第一小提琴手”和“第二小提琴手”之分。当我们因为种种原因成不了“第一小提琴手”时,当好“第二小提琴手”显得更为可贵。
提及“第二小提琴手”,很多人会联想到恩格斯,他曾说:“我一生所做的是我注定要做的事,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还做得不错。”在他看来,马克思才是优秀的“第一小提琴手”。恩格斯不仅在经济上给予马克思无私援助,更是在马克思去世后,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手稿作了大量修饰和润色,不仅促成了巨著的问世,而且只署上了马克思一人的名字。
  • 作者简介
  • 说说你知道的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全世界无产阶级和的伟大导师,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 因人入文
  • 解读标题
  • 标题特点:《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标题简明扼要,直接亮出了本文所要阐述的问题——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 写作背景
19世纪90年代资产阶级学者和德国党内的机会主义者大肆歪曲、攻击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他们或鼓吹思想、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否定经济条件归根到底具有决定性作用;或者宣扬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唯一积极的因素否认上层建筑的作用进而达到解除无产阶级思想武装反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这些谬论在德国大学生中引起了思想混乱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就是其中的一位。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信就是为了澄清这些错误思想。
  • 3.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在古代书信作为主要的通信来源它不仅促进交流同时也传递着人们思想的情怀还起到了报平安的作用。
书信有其固定的格式一般要遵循以下要求:
开头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
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可以接正文。
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署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在下一行写日期。
  • 4.课文诵读
  • 师生合作共同完成课文诵读:师开头和第一二段,生1第三四五六段,生2第七八九段和结束语,声音洪亮,尽量带点感情色彩;其他同学标注重要字词、思考恩格斯在信中阐明的主要观点。
  • 5.字词积累
  • 归根到底:归结到根本上。
  •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 奴颜婢膝: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
  • 精疲力竭: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字斟句酌:对每一字、每一句都仔细推敲形容说话或写作的态度慎重。
  • 6.整体感知
  • 除去开头语和结束语,全文共9个自然段,你觉得恩格斯阐述了哪些基本观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7-9段: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5-6段: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3-4段: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2段: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 因文探旨
  • 示范研读
  • 示范研读第一部分。
  • ①齐读第一二段。
  • ②筛选主要信息,标出表明作者观点的主要句子。
  • ●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
  • ●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
  • ●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
  • ●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 (温馨提示:第二段以科学发展为例阐述观点,不属于主要信息)
  • ③用一句话概括观点: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基础,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合作探究
  • 小组合作探究研讨第二三四部分:按照示范分析的方式,各小组先筛选主要信息,再用一句话概括观点。全班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部分。
  • 成果展示
  • ①第二部分:
  • 主要信息:
  •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
  • ●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 概括观点:上层建筑的发展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即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 ②第三部分
  • 主要信息:
  • ●人们自己创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志是互相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以那种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 ●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 ●历史上所有其他的偶然现象和表面的偶然现象都是如此。
  • 概括观点:历史发展中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补充:恩格斯的例子: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因为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这种人物是迟早要出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他本人已具备了必要的条件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个偶然现象。
  • ②第四部分
  • 主要信息:
  • ●在德国,达到正确理解的最大障碍,就是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略。不仅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些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
  • ●马克思在《雾月十八日》一书中的光辉范例,能对您的问题给予颇为圆满的回答。
  • ●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
  • 概括观点: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意经济史,进一步阐述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 补充:恩格斯认为,最大的障碍在于著作界对于经济史的不负责任的忽视。这种忽视主要体现在很难抛掉学校里灌输的那种历史观,而且更难搜集为此所必需的材料。要想真正地解决问题,就要从马克思主义原著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
请您不要过分推敲上面所说的每一句话而要把握总的联系恩格斯在这里是提醒对方不要过度诠释特别是不要陷入那种脱离整个宏观语境的咬文嚼字因为这种咬文嚼字正是对马克思主不求甚解的表现。
  • 论证层次
  • 首先阐明了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然后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接着分析了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阐明了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最后归结到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注重经济史的学习,学会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
  • 概括主旨
  • 本文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辩证的理论分析,论述了经济因素与历史发展、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经济不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 因旨明技
  • 问题:恩格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
  • 1.例证有力
  • 运用例证法,增强说服力:恩格斯在伦敦写给德国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对于论证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第四段在谈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时,举出了国家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来发挥作用。再如第七段谈到德国的著作界很难搜集到必需的材料,就列举了老古·冯·居利希的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典型性,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说服力。
  • 2.表达严密
  • 文章的语言表达严密、准确,比如:
  • (1)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 观点提出鲜明有力,不蔓不枝;“归根到底”言辞准确,语气恳切;“不过”巧妙引起转折,引人思考。
  •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
  • “但是”“并不是”“只有”“才”等关联词语的使用,使表达的意思跌宕起伏,但又缜密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体现了社会科学论著的语言特色,也显示了恩格斯高超的理论思维水平。
  •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
  • “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大程度上”,表达准确严谨,强调了科学对“技术的状况和需的依赖性”。
  • 说理形象
  • 为了避免说理的单调枯燥,作者在表达准确、严密的同事,也注重形象说理,深入浅出,寓抽象深奥的道理于形象生动的语言中,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 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 “从天上掉下来的”,讽刺意味强烈,令人忍俊不禁。
  • 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
  • “可怜”“疲惫”“软弱”“多愁善感”“奴颜婢膝”等词语运用得形象生动,使抽象的“影响”变得具体形象,如同浮现在读者眼前。
  • 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 把“经济关系”比喻为“一根红线”,强调其重要性,形象生动。
  • 如果您画出曲线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
  • 恩格斯用“曲线的中轴线”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以形象的语言,进一步说明经济关系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第二人称的运用,语气亲切,体现了革命导师的平易近人、朴实谦逊。
  • 因技拓理
  • 联系历史
  • 恩格斯在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信中指出:“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结合刘邦和项羽,谈谈你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认识。
  • 所谓伟大人物,是指为着完成某种历史任务而出现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杰出者。伟大人物的出现,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在楚汉之争中取得最后胜利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位偶然性与必然性统一的伟大人物。比如,刘邦的出身、起家,及至鸿门宴脱险、夺取关中先入咸阳等,充满了偶然性,稍有差池结果便会大相径庭。但不能把这些偶然因素绝对化、神秘化,偶然性的背后,是必然性在起决定作用。刘邦能最后胜出,是具有必然性的。因为刘邦审时度势、知人善任,实行的方针、政策受到了广大士兵和人民的拥护,特别是得到了当时秦人的拥护,他的胜利是大势所趋,必然性使然。而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因在刘邦成功的必然性因素方面,项羽大多相反,最后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结局。
  • 偶然性表明的是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有可能出现、也有可能不出现的趋向。“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从“胜败乃兵家常事”的角度立论,用大胆的假设与推理来揭示历史的发展可以是另外一种情形,“已然的”未必就是“必然的”。从当时形势看,刘邦虽然战胜项羽,但项羽的巨大影响仍在,刘邦并没有取得全局的最后胜利。其实,项羽与刘邦一样都是反抗暴秦的英雄,没有说谁胜就是应该的,是正统的,设若项羽拥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或许会改写历史。
  • 勾连现实
  •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联系当代社会现实,说说恩格斯的话的现实意义。
  •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现实的土壤,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打破束缚科学发展的条条框框,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学习、沟通、出行等变得更加便捷。正式科技的不断发展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
  • 科技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有人们的思想与态度,让人们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接纳新兴科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10:24 , Processed in 3.729673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