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回复: 0

[必修下] 14 《促织》《变形记》(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3万

主题

2252

回帖

9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98569
发表于 3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统编新版必修下册《促织》《变形记》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本教学设计参考了网络媒体等不少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归纳《促织》中的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品味《变形记》中的人物描写。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促织》借古讽今的特点;分析《变形记》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审美鉴赏与创造  比较解读两篇小说的意蕴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理解《促织》中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寄托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体会《变形记》中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  理清《促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欣赏《变形记》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鉴赏《促织》中的细腻生动、真实感人的心理描写;《变形记》的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时数  5课时。
  • 示范精读
教学要点  师生合作探究学习《促织》。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作者
1.导入:清代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怪人”:此人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典当了所有破旧衣物,置办茶水摆在路边,供过往行人歇脚、解渴,但他不收一分钱,只要求每个歇脚的人给他讲个新奇的故事。原来此人是在搜集写作素材。他遵照一位驼背老人说的“甜、酸、苦、辣”四个字去做。“甜”就是嘴巴甜,对人和气,男女老少都能接近;“酸”指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他就跟着落泪;“苦”指写作吃苦,不管条件多么艰难,都要坚持不懈;“辣”指文字有锋芒,尖锐泼辣,能警世醒人。他白天听,晚上伏案写作,终于创作了《聊斋志异》。这个“怪人”就是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2.说说你所了解的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代小说家,出身于一个没落地主家庭。天资聪明,学问深厚,十九岁时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年七十一,始被补上岁贡生,一生忧郁自伤,穷愁潦倒。他从二十岁左右开始写作,历时二十余载,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蒲松龄的自勉诗: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3..说说你所了解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作者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作者巧妙地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托笔幻想,寄意现实,批评当时,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作者自己满腔的“孤愤”。
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老舍题联:
鬼狐有性格,
笑骂成文章。
4.关于本文:《聊斋志异》中的作品,我们初中时读过一篇《狼》,但它并不是作者的代表作。现在要研读的《促织》,才是作者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借讲前朝故事,来扬露当时的黑暗现实。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天子。特别是篇末,作者仿效《史记》每篇篇末有“太史公曰”的体例,用“异史氏曰”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自己这一创作意图,这在古典小说中是很罕见的。《聊斋志异》起初以抄本流传,乾隆年间正式付刻时,刻印者为了避免文字狱之祸,特意删去“异史氏曰”中指斥天子的那几句话,就可见它明显地触犯了“时忌”。
二、明大意
1.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标出难读的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迂讷   裨益       抢呼欲绝
爇香   翕辟   蹄躈   惙然
   不啻    觇视   俾入邑庠
  •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故事。
  • 时有贫寒读书人成名,被狡黠胥吏指派为里正,令在乡里催索促织。成名不忍向百姓逼索,又无钱赔贴,忧闷万分。妻子劝他道:“急有何用,不如自行搜觅,万一有得,也可交差。”于是成名手提竹筒、痛丝笼,早出晚归,在乱石丛草中寻觅,间或捕得两三只,都是劣等货,无法交差。
  • 限期已到,成名交不出佳种,被县官一顿板子打得两股鲜血淋漓,痛不欲生。伤口未愈,成名强扶拐杖,再去搜寻,终于捕得一佳种,大喜笼归,在家精心喂养,爱护备至,留待期限,以塞官责。
  • 成名有子九岁,见父亲外出,暗自打开盆子观看,不料促织跳出,迅不可捕。等到捕到手中,已腹破推折,奄奄欲毙。成妻见状,面如死灰,骂道:“畜生祸种,你父回来,看他要你性命!”儿边哭边走,渐出户门。
  • 待成名回家,听妻子一说,顿时大怒,呼儿要打,已不知所往。成名焦虑万分,通宵目不交睫,守护病儿。天色微明,忽闻门外有虫鸣叫,惊起,循声捕捉。小虫一鸣跃起,成名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体短小而色黒赤,以其劣弱,不捕。不料此虫跳附袖间,似有可取,喜而收之。
  • 成名要将此虫献给官府,又恐不中其意,先与乡邻所饲“蟹壳青”试斗。两虫共入斗盆,小虫伏而不动,蠢若木鸡,乡邻大笑,用猪鬣毛撩拨,仍不动。小虫突然暴怒,直奔名虫“蟹壳青”,斗不几个回合,只见小虫一跃而起,直腰劲敌不放,似极胜利。
  • 成名大喜,忽有一公鸡前来啄食,小虫已跃出盆外,眼看小虫已在爪下,成名仓促莫知所措,顿足失色。忽而公鸡伸颈惨叫,扑跌地上,原来小虫已叮住鸡冠,狠咬不放。成名既惊又喜,忙将小虫放回笼中珍养。
  • 次日交给官府,县官见虫小,怒呵成名。成名告以此虫本领异常,试之果然。县官如获至宝,将此虫献给抚军,抚军连夜用金丝笼送入宫中,上表备述其异。皇上阅奏将信将疑,取各地所贡名种与之相斗,都被小虫打败。皇上大悦,传至赐给抚军名马、衣缎,并嘉奖地方。县官得了好处,答应免去成名里正差役。
  • 成名之子痴睡床上一年余,神志渐渐恢复,自称仿佛做了一梦,梦见自己身化促织,轻捷善斗,入宫遍战天下名种,无不大获全胜。
  • 《促织》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固基础
  • 分组合作探究
  • 全班分为九个小组,每组探究一段,探究结束后上讲台展示。要求:一人朗读(尽量读出感情),一人给大家讲解这一段的重点字词句,一人翻译。
  • 小组展示后教师适当补充(以下仅为预设)。
  • 第一段
①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表时间,有每年的意思。省略了介词“于”和动词宾语“之”--“岁征(之于)民间”。
②此物故非西产:“故”,副词,可译为“本来”“原来”。
③以一头进:承前省略了宾语“之--上官。”
④试使斗而才:承前省略“使的”宾语“之--促织”和“才”的主语“其--促织”。
⑤因责常供:“因”,连词,于是。与现代汉语“因为”意义不同。
⑥令以责之里正:蒙后省略介词宾语“之--促织”,“令以(之)责之里正”
⑦笼养之:“笼”,名词作状语,表示凭借的工具,可译为“用笼子养”。
⑧辄倾数家之产:“辄”副词,“就”,表承接。“倾”,“使……用尽”,使动用法。
第二段
①邑有成名者:“邑”,古代称国为邑;京城也称邑;泛指一般城市;旧时县的别称。
②累尽,受累而赔尽。
③会征促织:“会”,适逢,正赶上。
④敛户口:“户”,人家;“敛”,征收;勒索老百姓。
⑤冀有万一之得:“冀”,希望。“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
⑥成然之:“然”,是;然之,“以之为然”的省略;成名(认为)对。
⑦败堵:“败”,倒塌,破旧;“堵”,墙壁;倒塌、破旧的墙壁。
⑧探古发穴,靡计不施:“发”,这里是“挖”的意思;“靡”, 无、没有。
⑨迄无济:“迄”,毕竟,终究;“济”,成功。意译为“一直没有找到”。
⑩不中于款:中,适合,只好符合。
第三段
①成妻具资诣问:“具”, 备办,这里是“准备”的意思;“诣”,前往,去到。
②则密室垂帘:“则”,连词,表转折,“却”。
③再拜:“再”,第二次,这里是“拜了又拜”的意思。
④成妻纳钱案上:“纳”,交付,这里是“放”的意思。
⑤青麻头伏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⑥归以示成:省略介词宾语“之”,“归以(之)示成”。
⑦展玩不可晓:“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第四段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固定句式,表推测,可译为“莫非……吗?“所”,名词,处所。
②乃强起扶杖:“乃”,连词,“于是”;“强”,勉强;“杖”,名词,“拐杖”,前面“杖至百”的“杖”,“杖责”的意思。
③循陵而走:“循”,顺着。
④俨然类画:“俨然”,宛然,好像真的一样;真象画中的一样。
⑤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遂”,连词,于是,就。
⑥而心目耳力俱穷:“俱”,副词,都;“穷”, 尽。
⑦冥搜未已:“已”,停止。
⑧审视:仔细看。
⑨笼归:“笼”,名词作状语,“用笼子装上”。
⑩备极护爱:“备”,副词,全,尽;爱护得周到极了。
第五段
①窥父不在:“窥”,偷看,这里是“看”的意思。
②窃发盆:“窃”,私下里;“发”,打开。
③径出:“径”,直,直截了当。意译为“一下子跳出来”。
④股落:“股”,大腿;今义为“屁股”。
⑤而翁归:“而”,同“尔”,第二人称,“你”;“翁”父亲。
⑥自与汝复算耳:自然会跟你算账。
第六段
①未几:表时间的词语,不久,没多时。
②如被冰雪:“被”,通“披”;全身好象盖上冰雪一样。
③所往:“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词语,可译为“去的地方”。
④既而:表时间的词语,“不久”。
⑤因而化怒为悲:“因”,连词,“于是、就”;“而”,表承接,“就”。
⑥不复聊赖:“聊赖”,指生活或情感上的凭借。不再有一点生趣。
⑦喜置榻上:省略句,“喜置(之于)榻上”。
⑧奄奄思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气息微弱,只想睡觉。
⑨审谛之:“谛”,注意、仔细。
第七段
①欲居之以为利:“居”,积蓄、囤积,这里可译为“留着”;“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想留着它来牟取暴利。
②而高其直:“高”,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直”,通“值”。
③不敢与较:省略介词宾语,“不敢与之较”;较”,较量。
④俄见小虫跃起:“俄”,副词,表时间的短促,可译为“不久”“一会儿”“很快”“突然”等。
⑤方共瞻玩:“方”,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可译为“正”“正在”等。
⑥鸡健进,逐逼之:“健”,强壮有力;“逐逼之”,“逐(之)逼之” 的省略;“逼”,“接近”“迫近”。鸡大步上前,追逐它,接近它。
⑦成仓猝莫知所救“所救”,所字结构,相当一个名词性结构,救助的办法。
⑧旋见鸡伸颈摆扑:“旋”,副词,常用在动词前,表示前后行为在时间上的紧相连接,可译为“很快”“随即”“立即”“不久”等;随即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
⑨临视:“临”,到。
⑩掇置笼中:省略句,“掇(之)置(之于)笼中”。
第八段
①虫尽靡:“靡”,音(mǐ),倒下;这里是“失败”的意思。
②乃赏成,献诸抚军:“乃”,于是、就;“诸”,之于。
③以金笼进上:“以金笼(之)进上”的省略;用金笼装着它献给皇帝。
④无出其右者:“右”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较尊贵的地位,这里是“高于”“超于”的意思。
⑤益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越发觉得出奇。
⑥上大嘉悦:“大”,副词,非常,很;“嘉”,赞美、嘉奖。
⑦俾入邑庠:“俾”,音(bǐ)。
⑧抚军亦厚赉成:“赉”音(lài),赏赐;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第九段
①民日贴妇卖儿:“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②一跬步:“跬”, 古代的半步,古代以跨出一脚的距离为跬,两跬为一步;这里指“一举一动”。
③以蠹贫:蠹,蠹虫。课文用来比胥吏的侵害;由于胥吏的敲诈而贫困。
④裘马扬扬:“裘”“马”,名词作动词,穿裘衣,骑马;“扬扬”,得意的样子;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
⑤天将以酬长厚者:“天将以(之)酬长厚者”,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人。
⑥信夫:“信”,古义为“确实”;今义为“书信”。
3.文言基础知识检测。
四、析情节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紧扣线索给每个情节加一个标题,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三个字,其中一字或两字必须是“虫”或“促织”。
征促织——捕(觅)促织——(求)卜促织——(获)得促织——(丢)失促织——(变)化促织——斗促织——进(献)促织——(评)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序幕  第1段      朝廷征促织
开端  第2段      成名被摊派交纳促织
发展  第3~4段  成妻卜促织 成名按图索促织
高潮  第5~7段  成子毙促织 化促织 斗促织
结局  第8段      成名献促织
尾声  第9段      作者评促织
4.文章始终围绕“促织”一条主线,成名一家忽悲忽喜,喜而转悲,悲而复喜。围绕这条主线情节具体有几次波折?体会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的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赢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五、赏技巧
1.本文的情节的确曲折跌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但同学们仔细想想这样的情节符合生活真实吗?把这些不符合现实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
问卜;魂化蟋蟀;喜剧性的结尾。
2.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① 问卜
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真的会那么灵验吗?从现在来看,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这个情节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走投无路。
作用:既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②魂化蟋蟀
这个情节也有现实因素,在旧时代,孩子惹祸自杀,是常有的事。但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小孩子本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的,但成名的孩子却因为一只蟋蟀而死,并且连死了不能忘记家里父母的难处,要化为蟋蟀来帮助父母,曲折的反映出在那个时代连孩子也没有了生路。
这里其实隐含着一组巨大的对比:儿子的生命与蟋蟀的生命孰轻孰重?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那么在儿子与蟋蟀的性命不可“得兼”的时候,成名自然便会“舍儿而取蛐蛐者也”。不仅如此,即使舍弃儿子也不足以让成名摆脱那样的悲惨境界,只有让儿子变成一只善斗的蟋蟀才能挽救一家人的性命,这是怎么一种没有天理的社会!
作用:推动了情节顺利发展,也突出了成名夫妇悲惨处境。
③喜剧性的结尾
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
有诗为证:再经胡城县(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由此自然可以看出,官员的升迁是建立在对老百姓的残酷压榨上的。
既然这样的结果不可能出现,作者为什么还要设计这样一个虚构的结局呢?这样的结局有什么好处呢?
从全文看,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一家之所以家破人亡,正是统治者为一小虫而逼迫所致。
成子化虫的虚幻情节,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人命如草虫,草菅人命。更有力的说明,百姓的生死祸福,竟系于区区小虫,可见封建统治的腐败已到了何种程度。  
归纳总结:这些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由此可见,作者结尾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入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 不仅是整篇文章的情节曲折,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即使是行文中各个小部分也体现了这一特点。文章第六段成名时悲时喜的变化最为典型,请同学们欣赏围绕一只小虫成名感情由悲到喜、由喜到悲、悲喜交加,成名的心理变化极其复杂,真可谓是肠一日而九断,阅读第六段找出体现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填入下边的括号:
  •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蟋蟀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儿子气息惙然则转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 )且( ),然见蟋蟀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则又转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怒、悲、喜、愁、惊、喜、劣、喜、恐
  • 辨高下
阅读吕毖《明朝小史》中的一段文字,比较与《促织》的不同之处,并说明蒲松龄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宣宗(宣德)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遣觅得一头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两文比较,还有几处不同:①《野史》为骏马来换蟋蟀;②妻失促织,惧而自缢;③鸡啄食促织;④夫亦自经。
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知道,那样的喜剧形式所暗含隐藏的仍是不可言说的巨大悲剧,因此有人把这样喜剧的形式悲剧的内核结局比喻为“带笑的泪”。其实,这是作者通过反讽的艺术手法,把现实和浪漫结合起来,来痛斥黑暗的社会现实,和荒淫无度的君主。
  • 自主鉴赏
  • 教学要点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变形记》;落实群文阅读任务。
  •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识作者
1.导入:成名的儿子化身为一只小小的促织,为父母带来了荣华富贵。但是不是变化以后都能实现美好的愿望。外国有个人一觉醒来变为了一只甲虫,他给家人和朋友带了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卡夫卡的《变形记》。
2.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卡夫卡的主要文学成就就是小说,分三种情况:一是生前发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说44篇,其中著名的有《判决》《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二是生前没有发表的和没有完稿的短篇小说约34篇,其中以《地洞》《乡村教师》等篇为最佳;三是生前未完稿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3.关于现代派文学和表现主义
现代派文学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等各种资产阶级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确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的文艺思想可概括为:重视主观表现,轻视客观反映;重视艺术想象,轻视客观摹仿;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等。其特征是反传统、荒诞、意识流和象征。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卡夫卡的《变形记》、捷克作家恰佩克的剧本《万能机器人》、瑞典的斯特林堡的剧本《到大马士革去》等,以其深邃的哲理、新颖的形式,表现了西方现代人的异化和人失去自我的严重危机,而为世界读者所瞩目。
二、分析解形象
1.课前布置预习,完成下面的“人物小传”要点。
●简历                        
●对待工作                  
●对待父母                  
●对待妹妹                  
●对待上级或相识                 
●社会对待他                 
●家人对他
变形前
变形后


总体特点:
父亲:      
第一时间:      
第二时间:     
第三时间:      
2.讨论明确。
●简历:国民小学--市立中学--商学院--旅行社推销员
●对待工作:恪尽职责,尽心尽力。每天天不见亮就动身,夜深方始还家没,日晒风吹雨淋,无怨无悔。“工作五年了没病过”。
●对待父母:极尽孝顺。即使变形后,还为了怕母亲恐惧和父亲恼怒而顺从克己。
●对待妹妹:关怀备注。即使变形后,还想起自己的打算,就是发挥妹妹的特长,让她去上音乐学院,虽然这可能要花很多的钱,但“打算在圣诞节”前夜隆重宣布这件事。
●对待上级或相识:老板的一条狗,秘书主任的求乞者,为的是保住一个饭碗,让他的家人能够安心享受“太平”。而相识的人大都萍水相逢,全属于泛泛之交,缺乏温情。
●社会对待他:老板视之为狗,任意呵斥与支配,然后给他相对温饱的收益,一边继续榨取它身上的剩余价值。泛泛之交把他当作生意人,一个可以带来方便与利益的推销员,没有谁愿意走进他的魂灵或者在乎他的遭际。
●家人对他
变形前
●总体特点--“父母对这一切不甚了然;天长日久,他们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信念,以为给高尔在这家公司里工作,一辈子可以吃穿不愁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嘛,人们感激的接过钱,他乐意交付这钱,可是一种特殊的温暖感却怎么也生不出来了”。
●父亲: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他一边读报,一边吃饭,一吃就是好几个小时。身体健康,但是年迈,五年没做什么事,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自己会有什么作为。在享受的这五年里,他发胖了,并且动作变得相当的迟钝。他出差的时候,他便总是疲惫不堪的蒙头睡觉,晚上回来时总是穿这睡袍坐在背靠椅里迎候他。压根儿就不太能站得起来,而只是抬一抬手臂表示高兴……
变形后
第一时间秘书主任:逃跑)
●母亲:合掌望着父亲,随后便向格里高尔走过去两步倒在了地上。
●父亲:恶狠狠地捏紧拳头,仿佛要将格里高尔打回房间里去似的,随即犹豫不定地扫视了一下起居室,然后用双手捂住眼睛哭了起来。
●妹妹:已经哭了。
第二时间至半月)
●父亲:公布家庭经济报告。到银行当上了杂役。以为格里高尔“罪大恶极”,“板着面孔朝格里高尔走去”,然后用苹果“轰炸”,直到一个苹果完全陷进背里。
●妹妹:每日送饭;搬走东西;变形后的第一句话是“你,格里高尔”举起拳头,怒目闪闪地。然后再弄药水的时候,将格里高尔“腐蚀”。
●母亲:想见他,因为“他是我不幸的儿子”,父亲“轰炸”她去阻止。
第三时间一月后)
●母亲当上了老妈子,给人缝制内衣房子出租了一部分。
●妹妹:当上了售货员“我们必须设法摆脱他”,“折磨”“放弃他是格里高尔的念头”“迫害”“占领整栋公寓,让我们露宿街头”。绝望的格里高尔感到了不可思议的惊恐,被妹妹关进了黑暗的卧室。而后,“长时间的什么也没吃”平静的死去。
3.格里高尔:一个有着丰富感情、浓厚情谊和诗意追求的人,然而在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丧失了自己的自由和追求,几乎整日都在惶恐不安中过日子,他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胆小软弱,是一个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弱者,一个完全丧失了自我的悲剧人物。
他是一个“三好生”--孝子,一个好兄长,一个好员工
他是一个忍辱屈从,勤劳善良,体贴关爱的悲剧人物。
4.异化为“甲虫”的原因(社会、家庭、心理)
5.死亡的原因
三、讨论析主题
1.格里高尔变甲虫后的心理变化大致是怎样的?
①格里高尔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
他惊慌、忧郁。他回忆过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为还清父债而苦干、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赶车上班去。父亲发现他变成大甲虫,露出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赶他回卧室。他谦恭地恳求,尽快回屋,免得父亲生气。他忍辱负重,还不忘顺从父亲。
②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自我责备。
格里高尔失业在家,过着甲虫生活,只能爬来爬去、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③受重伤后,被亲人厌弃而绝望,心态走向平和。
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格甲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格里高尔的人格形象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挣钱养家,显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责任感的个性。一是争取自由,还清父债而追求时来运转,自由独立,最终在无条与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种超脱—一死亡。
  • 小说中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的态度,除了父亲是前后一致外,母亲、妹妹都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你是怎么看待他们的态度转变的?
  • 母亲的态度由牵挂到冷漠,妹妹的态度由关爱到厌弃。她们态度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说明在现代社会,在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下,亲情已不再是维系亲人关系的主要基础,所以在格里高尔成为家庭生活的负担后,亲情必然会被利害关系挤压得粉碎。
3.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所刻画的格里高尔的心理经历,有何表现意义?
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讨论,不强求一致)
①作者通过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的人情反差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②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
③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 探究辨手法
  • 卡夫卡通过虚构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问题,那么《变形记》用的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这一表现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 《变形记》用的是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相比,其好处在于,它使读者在看到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后,产生一种惊异心理,会受到深深的震撼,迫使自己深入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强烈地感受到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 对比明异同
《促织》与《变形记》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试比较二者的异同。
《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已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魂化为蟋蟀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间的不正常关系符合马克思所作的“异化”解释
而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遍的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
两部作品虽相隔两百多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5432教案网 ( 蜀ICP备2022024372号-1 |川公网安备51152402000101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5-10-3 09:07 , Processed in 1.283570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